作者 / Thulean
编辑 / yyg
排版 / 御空
“物理主义”(physicalism)一词最早由卡尔纳普(Carnap)和纽拉特(Nuerath)提出,可以看出物理主义早期阶段与维也纳学派及语言学论点联系紧密。就现在来说,主要有两种在哲学中定位物理主义的方式。一种是将其视为心灵哲学内部的一个论点。物理主义是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心身问题(TheMind—Body Problem)的解决方案。心身问题探讨的是心理的事物与物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物理主义可以被理解为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心理(心灵)的是物理的,一切都是物理的。其他的解决方案有唯心主义、生物自然主义及各式各样的二元论等。
另一种定位方式则是将物理主义看作一种世界观(Weltanschauung)。如弗洛伊德(Freud)所言:世界观在一个高于一切的假说的基础上连贯地解决所有关于我们的存在的问题。故物理主义可以被理解为表述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是物理的,一切是物理的。
这两种定位方式是融贯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一个侧重于心理事物包含于物理事物中,一个侧重于对世界整体的规定。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一切都是物理的。
但是,我们能否对物理主义给出一个清晰明了,获得公认的定义?乍一想是很容易的,毕竟物理主义表述的就是「一切都是物理的」这样的信念,如我们熟悉的唯心主义(idealism)所陈明的是「一切都是心灵或精神」的一样,是关于整个世界性质的简单直接的定论。
但再细想想那个对物理主义信念的粗略概括,其中有许多尚未解释清楚之处。「一切都是物理的」中的「一切」究竟指什么?「物理的」到底又指是什么?更进一步,物理主义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论点,相对于当代的物理主义,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表述不同甚至定义上大相径庭的学说,如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卢克莱修(Lucretius)、霍尔巴赫(Holbach)等人的理论,我们也将它们称为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这其间的分歧如何处理?(注:本文中物理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说法混用,但要注意这个意义上的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对该词的用法非常不同。)
斯图尔加(Stoljar)所著《物理主义》一书是当前学界较为权威的一种对物理主义的论述。我们将追随斯图尔加的脚步,解释、扩充那条粗糙的信念,形成一个当代的物理主义的定义。然后我们考察将考察这个定义会面临的责难。
物理主义的定义
殊相还是性质?
如果将「一切」定义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的话,会引来很大的麻烦。这个论调过强,事物在抽象与实存间的区分被它忽略了。说北京大学的大门是物理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说大学是物理的,这就让人感到十分疑惑,因为大学是一种概念而非实体。大学有许多功能似乎也不是物理的,如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功能,提升人智性与德性的功能。北京大学的大门和北京大学都是世界上的事物,亦即在我们所定义的「一切」范围内,可我们的常识这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由此可以看到这种定义「一切」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以这种不加限定的方式陈述「一切」是失败的,我们应该给物理主义中的「一切」一个范围,而不仅仅称其为「所有事物」。我们可以称其为某一种集合中的「一切」。这个集合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两种选择,殊相或是性质。
殊相或称个体(individuals),它是一种与性质相对应的东西。一般来说殊相承载、展现了性质,性质则须有殊相的承托才能例示。如我的椅子是一个殊相,它承载了木制、棕色等等性质。木制、棕色等性质也不能单独(不依赖殊相)得到例示,而只能在殊相中被人们把握。殊相也有区分,一类是具体的殊相,如房子、椅子等实存的物,它们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中;另一类是数字等抽象的殊相,它们并不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中。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具体的殊相。至于抽象的殊相为什么行不通,可以联系上文大学的例子进行理解。
性质也有区分,一类是得到例示的性质,如我的电脑是银白色的性质;另一类是未得到例示的性质,如特朗普连任美国总统的性质,这种性质未得到例示因为拜登在2020年的美国大选中取得了胜利。但这种性质仍是存在的,因为它虽然不是现实的但仍是可能的。说它是可能的因为有无数个可能世界存在(possible world),在某个可能世界中或许特朗普就连任了呢。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得到例示的性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有两种说法:
1.物理主义表述的是:一切具体的殊相都是物理的
2.物理主义表述的是: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都是物理的
先考察(1)的形式。这相比于单纯的「一切指世界上所有事物」有了极大的进步。生活中的具体的殊相确实都是物理的,我们将「大学是物理的」这种例子排除在外了。但该形式并不完善,原因在于它的论调太弱了。当代许多二元论者都不再持有实存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的观点,而赞同性质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他们承认(1)的表述,他们并不否认一切显见的实存事物都是物理的,但他们认为这些完全是物理的具体殊相也能展示非物理的性质。如他们承认大脑是物理的,他们也同样认为大脑会产生心灵等非物理的性质。很明显看出性质二元论与(1)形式下的物理主义是相容的,但物理主义这种「一元论」不能与任何形式二元论相容的,这提示我们再考虑(2)的表述。
接着考察(2)的形式。这相比于(1)的形式有了突破,我们不再被一般的性质二元论所困扰了,因为我们已将物理这个谓词的描述范畴聚焦在「得到例示的性质」身上。但(2)还有不足,它的论调也过强了。我们再回到大学的例子上去,大学首先作为一个概念并非一个物理的事物,所以可以说其拥有的「教书育人」的性质似乎也不应该是物理的性质。(2)中的表述是「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都是物理的」,显然「教书育人」这个性质得到了例示,所以照(2)的说法「教书育人」的性质也应该是物理的,但这样一来就有了矛盾。
虽然(2)的形式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说,将「一切」的描述方向朝向得到例示的性质,应该是正确的。
图源: MC Escher
上一节中(2)的形式是过强的,在它的表述下,一些人们普遍认为且有很好理由地认为的并非物理的性质,也变成了物理性质。我们应对(2)进行一些修改。(2)的表述要求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都是物理的,这虽然很难达成,但我们依旧可以说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要不然是物理的,要不然和物理性质有关系。这样就一方面放松了「一切」的标准,让物理主义的表述和人们对世界的通常认识变得和谐了,另一方面仍坚持了物理主义的信条——「一切都是物理的」。
3. 物理主义表述的是: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或是物理的,或与物理性质有关系A。
于此我们采取的关系A是形而上学必然化(metaphysical necessitation)。不同的学说对关系A有不同的定义,一些定义甚至有流于二元论的风险,如随附性(supervenience),但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不讨论其他可能的关系A。
4.物理主义表述的是: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要不然是物理的,要不然由一些得到例示的物理性质形而上学必然化。
形而上学必然化是克里普克(Kripke)在《命名与必然性》中首先提出的观点。当一个事物被形而上学必然化时,就表明它无论在哪种可能的世界中,它都是其所是的样子而不会有更改。如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即不只是现实世界的所有其他世界中,「所有单身汉都是未结婚的」这一性质便是被形而上学必然化的,因为它是一个分析的真理。又例如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长庚星都是启明星,因为它们指称的都是金星。但是「我的语文老师是女性」却不是形而上学必然化的,因为虽然现实世界如此,但在有的可能世界中我的语文老师就可能不是女性了。
对上述概念进行明确后,可知B形而上学必然化C指的就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如果B得到了例示,则C也得到例示。如我们将B设为「我的电脑是银白色」,C设为「我的电脑有颜色」,那么可以称B形而上学必然化了C。(4)的后半边的意思现在得到了明确,一切不是物理的得到例示的性质,必然是由一些物理性质形而上学必然化的结果: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一些物理性质得到了例示,则这些没有物理性的性质也必然得到例示。
(4)的形式目前来看是合适的。再拿大学的例子说明,大学具有的「教书育人」的性质虽然不是物理的,但说它是由某些物理性质必然化的结果是完全合理的。我们对(2)做出的改进有了成效,对「一切」包含范围的探讨到此结束。
上文我们已经给出了一种定义。但这种定义还有一部分没有解释清楚,即究竟什么是物理性质?本节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对文章开头提问什么是「物理的」的回答。
什么是物理性质?映入脑海中的有许多要素,如:拥有广延,有致密性,有体积,可以承受来自别的物的作用力等等。又有一些要素值得我们考量,如:并非主观的,可以被物理谓词描述等等。可以看出来,对物理性质下定义和对物理主义下定义一样,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
处理如此复杂的一个概念时,一种常用手段是把它当作簇概念(cluster concept)对待。簇概念是如此一种概念,它由一串要素决定,但没有一个要素是充分或者必要的。簇概念由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我们可以沿用他解释这个概念的例子帮助理解:如「游戏」这个概念,在电脑上玩的是游戏,纸牌也是游戏,奥林匹克竞赛也是一种游戏(game),有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知识点或活跃气氛时也会和同学们做游戏。游戏有无数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性质上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却又被我们统称为「游戏」。我们能否从这些例子中找出一种决定性的要素,依此界定「游戏」的概念?我们不能,「游戏」便是一个「簇概念」。
图源: MC Escher
作为一个簇概念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给它列出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并非是使一个性质称为物理性质的决定要素,而是物理性质所拥有的一系列松散特征。(Stoljar 2014)
物体观(Object):物理性质是直观的物理物体拥有的性质
理论观(Theory):物理性质是物理理论的谓词所表达的东西
客观性(Objectivity):物理性质是客观的或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从多个视角知道它们得到了例示——有着非常不同的心理和历史背景的生物都可以知道它们得到了例示)。
方法观(Method):物理性质是哪些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自然科学特有的方法而了解的东西。
对照观(Contrast):物理性质不是灵魂、灵质(ectoplasm)、超心理现象(psi——phenomenon)、超感觉知觉(ESP)等特有的性质。
因为物理性质是一个簇概念,我们需尊重组成它的定义的各要素之间的张力。在此我只将如上的要素表列出,并不在表中进行选择。以上的这些要素的结合组成了我们谈论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中选取不同的要素,组成他们心目中的物理性质,这便是人们选择的自由了。这种选择的自由实质上是理解的自由,而理解的自由也是簇概念所拥有的的一个特性——由于簇概念的复杂性,它并不要求人们像严格、简单的定义一样只能以一种角度理解,而是可以从多角度理解。
面临的责难
上文我们已经得出了物理主义的定义。物理主义表述的是:一切得到例示的性质要不然是物理的,要不然是物理性质的形而上学必然化。但这种定义还面临诸多攻击。一个被斯图尔加称为元论点(metathesis),另一个则是著名的亨普尔两难问题(Hempel’s dilemma) 。
对于前者,由于论证较为复杂,以及篇幅限制,故不在此进行详细阐释。它大致表述的是:因为物理性质是一个簇概念,所以我们可以选取上述要素表中的不同要素,组成不同的物理性质,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理主义形式。对这些不同的物理主义方案,我们要考察它们是否能成为物理主义的真正定义,便要使用案例法(the method of cases)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便是元论点:没有一个版本的物理主义,既是真的又是名副其实的。如果读者想要详细了解这种责难,可以阅读《物理主义》第四章与第五章。
对于亨普尔两难问题,其实它在亨普尔本人的论述下并未对当代物理主义造成多大的威胁,但赫尔曼(Hellman)对它的阐释却使它有了极强的威力。
当前的物理学无疑是不完备的(甚至在其本体论层面)和不准确的(在其规律层面)。这造成了一个两难问题:或者物理主义的原理是建立在现行物理学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们是错误的;或者不是这样,这种情况下这些原理至少是难以解释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一种并不存在的「物理学」的基础上……
(Hellman 1985)
这段话的意思是,物理主义的原理有两种选择:一,可以是现行物理学;二,可以是未来的某种物理学。但因为现行物理学是不完备的,所以将物理主义这么一种描述世界本性的学说建立在这种不完备甚至在某种观点上是错误的理论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可如果选择方案二呢?我们将物理主义建立在未来的某种完备的物理学上,这解决了物理主义正确与否的问题。但这种更完备的物理主义因为只处于未来世界中,所以在现在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我们不知道这种完备的物理学在说什么,从而也不知道物理主义在说什么。可以联系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论述来理解这一点,他认为未来的事物不存在因为未来还未到来。
总结来说,赫尔曼的论证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我们要不然认定一种错误的物理主义,要不然不知道物理主义在说什么。目前对亨普尔两难问题,哲学家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公共认可的回应。
物理主义面对的责难除了以上提出的两个,还有很多。它们大多不是从物理主义的定义出发进行进攻,而是在承认物理主义本身定义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故本文这一关于物理主义定义的哲学普及没有对它们进行说明)。典型的反物理主义论证有可构想性论证(conceivability argument)和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以及从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义、道德方面出发的诸多论证。
由此看来,给物理主义下定义是一件大难事。我们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来自物理主义本身的疑难,它被定位为一种对世界本性的描述。世界本性绝非是简单的语言就能梳理清楚的,那么描述世界本性的学说也必然拥有这种复杂性,亨普尔两难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是来自物理主义的历史跨度之大,如罗素总结「它差不多在希腊哲学发轫之时就产生了,并延续至今」(Russel 1925)。面对自古至今如此多的物理主义(唯物主义)方案,我们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对物理主义的通常认识。如何达成通常认识与当代的较新的物理主义间的和谐?面对数量众多且差异较大的物理主义方案,要从中提炼出一条定义,绝非易事。
但我们不应气馁,给物理主义下定义并不是一项极其基础的,我们应早就完成的工作。我们在下定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虽然它们或是不精确或是面临我们尚不能解决的责难,但我们并不是在原地踏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了物理主义的边界,亦向深处挖掘了物理主义的内核。可以说,给物理主义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发展物理主义,发展心灵哲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Daniel Stoljar,《物理主义》,王华平、张文俊、赵斌译,华夏出版社,2014
[2] Stephen P.Stich、Ted A.Warfield,《心灵哲学》,高新民、刘占峰、陈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https://philpapers.org/browse/metaphysical-necessity
[4]https://oxford.universitypressscholarship.com/view/10.1093/oso/9780198807520.001.0001/oso-9780198807520-chapter-2
[5] Hellman, “Determination and logical truth.”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5
[6] Russell, “Preface. ” The History of Materialism and Criticism of its Present Importanc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25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Philosophia 哲学社